產品
創業者需要再去理解張小龍提出的“用后即走”與自己的流量渴望之間的關系,投資人需要總結復盤小程序創業的獨特性和參照物究竟是什么,而微信團隊或許也應該更多傾聽創業者的聲音。
張小龍回憶起2016年初對外公布將要做小程序的當天晚上,團隊坐在一起討論,主題不是小程序美好的未來,而是將會有多艱難,以及小程序會有哪幾種死法。
在1月9日長達4個小時的演講中,張小龍60多次提及小程序。他不無感慨,“我覺得小程序是我們、也是我個人職業生涯里最大的一個挑戰。我們從來沒有試過還沒做一個事情,就先宣布出來了。”
從2016年醞釀推出小程序(當時稱為應用號),2017年1月9日正式對外推出,到2018年底,根據阿拉丁提供的數據,微信小程序日活躍用戶(DAU)已經超過2.3億。
不過從2018年9、10月份開始,關于小程序創業開始轉涼的聲音此起彼伏。看衰、逃離小程序等聲音也層出不窮。資本寒冬不乏被刺透消亡的泡沫,小程序也會是將落的風口嗎?
“小程序現在可能進入到了調整期。”在接受采訪時,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先在空中畫出一條陡峭上升的曲線后,轉而曲線變得平坦,而這段平坦的線條,正是吳世春認為小程序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
從2017年底2018年初的現象級爆發,到2018年4月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喊出All in小程序,2018年上半年小程序領域融資爆發,再到10月之后被質疑,甚至有投資人公開表示已經不愿意聊小程序項目。
這一切都在近一年內迅速發生。在1月5日舉辦的第二屆阿拉丁小程序年會上,阿拉丁創始人兼CEO史文祿對外發布的數據稱,截止到2018年底有超過230萬個小程序上線,他預測2019年小程序數量將會翻番。
吳世春也表示,“小程序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只不過一開始大家抱的期望值可能一下過高,有些項目發展不如預期,有些投資人進入觀望期,但是我覺得不會影響到小程序大的增長趨勢。”
而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甘劍平認為,“2019年小程序會更加平穩地發展,不會再有太多的新創公司,以小程序為主要渠道獲得很大的流量紅利,再獲得融資成為一個大公司,這個階段已經基本上過去了。”
有不少聲音認為,小程序此時進入調整,與資本寒冬有關,但也與微信對小程序、小游戲不斷的政策調整有關,更重要的是微信團隊的“克制”,導致很多小程序創業團隊沒有獲得預期中快速獲取流量的渠道與工具,其營銷和獲取流量等行為甚至不斷遭遇微信的治理。
2018年8月,微信公告處理200多個色情、低俗類違規小程序,下架300多個違規引流賭博的小程序,永久封禁了超過1000個假貨、高仿類小程序。11月微信又宣布,已對3312個混淆名稱的公眾號和小程序進行名稱清除,對3326個混淆名稱的公眾號和小程序進行相關能力封禁。
張小龍和團隊多次表示出對于外界關注小程序“流量紅利”的擔憂。“每次外界爆發說小程序熱潮來了、多少投資進入時,我們反而很擔心。我們希望讓趨利的離開,讓服務用戶的留下。只有關心用戶,才能做出有價值的事情,短期內可能很難被理解,但一定會有很多人發展起來。”在36氪一篇報道中,微信團隊對外表示。
小程序正在進入一輪調整期,對于出生才剛剛滿兩年的小程序而言,這或許只是以后漫長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局間戰事”。
此時,創業者需要再去理解張小龍提出的“用后即走”與自己的流量渴望之間的關系,投資人需要總結復盤小程序創業的獨特性和參照物究竟是什么,而微信團隊或許也應該更多傾聽創業者的聲音。
克制與渴求
張小龍第一次聽到騰訊創始人之一、曾任首席技術執行官的張志東評論說微信團隊保持了很克制的心態做產品時,張小龍感到“有點驚訝”,這個詞此前從來沒有出現在他腦子里,“我們舍棄了很多原來想要做的事情,不是說我們很克制,想努力少做一點”。
在2016年初公布小程序的最初思考前,張小龍花了大段時間講騰訊的四個價值觀:用戶價值第一、讓創造發揮價值、好產品應該做到用完即走、讓商業化存在于無形之中。
這些幾乎成為之后研發小程序時最內核的靈魂。當張小龍在2019年初再度強調小程序的價值時,他認為首要的是“讓創造者體現價值和回報”。
然而小程序對于創業者們最大的吸引力,卻是流量。
從曾經的PC互聯網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是,誰掌握了流量,誰就擁有最大的主動權,相關說法包括“流量為王”、“誰掌握了流量,就掌握了網絡世界”等。有創業者自稱是網絡時代“逐流量而居的牧民”。
不少創業者都在小程序里體驗過流量爆發的時刻。2018年初,連續創業者王宏達創辦她拍,從當年1月開始在所有APP市場投放測試時發現,每個用戶的獲客成本高達3-5元,而且很多還是垃圾流量,做到八個月時DAU才不到8萬,這讓他感到“恥辱”。王宏達逐漸意識到,“傳統的APP獲客渠道已經完全萎縮,無法支撐起一個或者多個現象級的APP成長”。
7月時有朋友勸他趕緊做小程序,王宏達下定決心分了一半前端研發團隊出來,8月主打一鍵美顏、P圖的她face+小程序上線,結果“一下就爆了,出乎意料”。上線第七天,她face+的DAU超過100萬,之后一個半月時間里每天新增用戶超過100多萬。如今這款小程序已有7200萬用戶。
像她face+這樣迅速獲得流量的小程序不在少數,流量紅利也成為2018年上半年與小程序關聯度最高的詞匯之一。按照朱嘯虎的預言,2018年將是小程序最后的流量紅利期。
投資人也聞風而動,有投資人表示,在一大批小程序收獲巨額流量的2018年上半年,投資人最關注的指標就是流量與裂變。
然而這并不是張小龍想要的結果。“我觀察到很多業界的產品經理,其實畢業后就會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誤導,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變現,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產生流量如何變現。一旦圍繞這個目標,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經不是做最好的產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獲取流量而已。”
他關于小程序的產品理念是“用完即走”,讓產品真正為用戶提供價值。然而這一理念在2016年首次提出時,很多業內人士就有不同意見。“微信有足夠的用戶數與黏度,所以才能這么說。但對其他產品來說,如果才能黏住用戶,才是目標。”張小龍說。
因此小程序在審核、營銷和消息推送等多方面都采取了被外界稱為“克制”的姿態,不久前接受媒體群訪時,微信團隊坦承“外界抱怨很多,比如小程序為什么不能分享到朋友圈,為什么不能群發模板消息,為什么不能直接關注公號或打通公號等”。
“小程序的找回是一個問題。”張小龍在演講中也表示,“但即使我們提供了一種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會被濫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騷擾用戶的動機,不能指望所有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
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眼里,微信對于流量的態度,是因為他們并不想讓創業者把這些流量從微信之中分流出去。“在平臺眼里,你別想成為一方諸侯,它希望流量越分散越好,這也是一種博弈。”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張小龍的慢與克制,創業者的快與對流量的渴求,并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是位置、需求、產品理念等不同,雙方仍要磨合。
跑出小程序
甘劍平提出一個問題,“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講,小程序要思考你獲得的用戶到底是公司的,還是騰訊的?到底是在為公司創造價值,還是在為騰訊創造價值?”
不過即便如此,甘劍平也認為“小程序毫無疑問是所有互聯網公司必須利用好的工具。這些公司在小程序上獲得了一些流量紅利,但最終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我相信還是要跑出小程序,或者不能僅僅依賴于小程序作為它唯一的渠道。”
吳世春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平臺既給創業者提供了技術設施,就肯定會受到平臺的限制和規則的影響,“一個優秀的創業者或者創業公司,要能夠知道什么時候掙脫出平臺的限制,走向更縱深的發展。”
的確有不少出身于微信小程序、公眾號的創業者把做APP當做一個重要動作。不久前一個知名小程序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小程序早期團隊用比較少的資源做一些事,但到了一定階段,有一些功能沒辦法在小程序上落下去,需要做一個APP,“它不受某個公司或者平臺的限制”。
也有公司選擇堅守,女王新款創始人樂先亮表示,暫時不會跳出微信生態,但也不僅僅只布局小程序,而是將用戶與公眾號等其他形式的微信生態產品相結合。
創辦女王新款時,樂先亮就發現中年女性的流量非常便宜,“很多沒有人買”,他就想辦法把那些來自低線城市、對女裝感興趣等用戶匯集到公眾號,再研發一款小程序承載這種需求。
從樂先亮的視角來看,小程序創業需要在“夾縫中生存”,一般人普遍看好的領域,或者已經有很成熟的產品供應的領域,就沒有必要存在,“所以小程序它不是說要把以前所有的商業都做一遍,再跟原來的巨頭競爭,而是小程序要滿足用戶更細致、更垂直的服務需求。”
在2018年,女王新款每個月銷售額一個多億,樂先亮仍未有做APP的計劃。他覺得做APP的“必要性不是非常大”,未來的產品肯定不需要下載、注冊和更新,“而在微信生態邊界內,就要盡量去符合規則,對平臺要有敬畏的話,平臺也不會把你怎么樣。”
在小程序之外再做APP,在吳世春看來不只是更多的安全感,他認為這是一個公司走向幾億甚至幾十億營收時,自然而然發生的擴張,APP確實有一部分場景和落地是小程序不能替代的。
經歷過上半年對于用戶量和裂變的關注,進入三四季度后投資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只關注用戶成長數據是有問題的。“特別是AB輪之后的投資人認為,他們的用戶就像是沙灘上的城堡一樣,一個大的政策調整,或者用戶喜好的變化,公司基礎就不復存在了。”吳世春表示,在下半年投資人們逐漸把關注重點放在了使用場景、商業模式等更深層次的問題上。
吳世春把此前那種流量來去匆匆,短時間內爆發又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小程序稱為“月拋型小程序”,如今再去投資,要“盡可能去投那些有精準使用場景和用戶群的小程序”。
GGV投資合伙人彭笑玫也認為,小程序產品重要的是回歸用戶價值,這樣即使明天平臺規則改了,自己的核心用戶也會千山萬水再來找自己,公司就不會倒,不會死。
不過隨著2018年百度、支付寶、今日頭條等等巨頭紛紛宣布小程序計劃,留給創業者可選擇的空間也在變大。不少小程序創業者表示將會嘗試根據不同平臺的優勢研發自己的產品。在享物說CEO孫碩看來,未來享物說在不同體系下都將有一套產品,“從不同地方都有我們一些流量,最終形成整個流量池”。
支付寶生態業務總經理李從杉在采訪中透露,支付寶小程序自2018年9月12日上線以來,入駐數已達到8萬,DAU達到1.7億,累計用戶數超過5億。
隨著小程序創業與投資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流量思維與價值思維、快與慢、大平臺與創業公司、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投資邏輯與小程序團隊希望的方向,都在這段被稱為風落了的日子里不斷磨合。它們促成了小程序創業與投資的放緩,也讓更多創業者、投資人與微信團隊成員思考,究竟平衡的邊界在哪里?
小打卡創始人兼CEO賴斌強也在理解著張小龍的邏輯,“小程序平臺有一個非常長遠的打算,本身它是想做更下沉的,甚至是把自己變成一個瀏覽器,但得保證微信主要的應用場景也就是通訊是本,上面承載的微信生態是末。太多的誘導分享或者無效信息,會讓微信本身動搖。”
賴斌強覺得微信生態創業“就跟煮餃子一樣,先得把水燒開,下點餃子,然后添點涼水讓溫度下來,要不然鍋蓋就被掀翻了”,“創業公司得把握好節奏,同時把握好心態,做一些真正對用戶有價值的東西”。
<來源:金融界>
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