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
騰訊與阿里,toB的戰場上必有一戰,當爭奪戰真正打響的時候,小程序是必爭之地。
騰訊和阿里,在toB領域必有一戰
騰訊近兩年強調“產業互聯網”概念特別多,言下之意就是“消費互聯網”增長見頂,需要向行業市場和企業市場要利潤。
國內游戲行業已經入冬。騰訊在游戲收入下滑的情況下,2018年四季度投資資產減值處理,2018年四季度投資收益同比下跌超過百億,投資利潤對整體利潤的影響被放大,進而影響股價表現。進一步說,投資收益畢竟是非經營性收益,即使表現好,對企業市值的拉動也很有限。
從一月的微信公開課,騰訊圍繞小程序能力的安利就沒停止過,例如內容搜索、附近的小程序等能力,希望B端C端兩手抓。隨著2018年度財報發布,“微信公開課”官方賬戶對于財報的解讀,也重點強調小程序的訪問量上升等利好消息。
而toB領域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阿里傳統強項。2019年,阿里也選擇了小程序作為新的toB業務增長點,支付寶小程序已升級成了阿里小程序。
1月份,阿里在全球品牌新零售峰會上,正式推出了阿里商業操作系統。上周,阿里云又聯合阿里系多個平臺發布了小程序繁星計劃。發布主體的變化,意味小程序之于阿里已不只是支付寶單平臺的產品,而是打通了系統能力,代表集團再次亮相。
產業互聯網的較量,比消費互聯網更加復雜和多元。本質上,還是比拼騰訊阿里這兩家企業的商業服務能力。
擅長連接的騰訊,和擅長賦能的阿里,誰更適合產業互聯網?
連接這件事,本質上代表觸達能力。做生意的服務對象如果是個人用戶,需要具備盡可能多的終端觸達,而這個“修路”的工作,顯然微信是占有很大優勢的。
而阿里在商戶服務這邊投入的精力和成就,也是令人矚目。從交易平臺起家,到供應鏈、金融、信用、物流、位置服務、云計算,對于希望“觸網”的生意人,吸引力巨大。
所以,如果從c端用戶側看進去,騰訊的優勢明顯;而作為對商戶的支持,或者B2B類業務上,阿里的積累顯然更加深厚,這也是阿里敢于將自身商業服務能力稱為“操作系統”的原因。
騰訊的連接思路過去是無為而治。對于公眾號和小程序,坐擁十億用戶的微信,態度向來是任其自生自滅的,更談不上提供流量支持。并且,在基礎技術能力方面,以金融、云計算這類常見業務為例,騰訊真正發力,是在2014年之后,更不用提物流、信用等其他領域。這方面,阿里領先騰訊的程度,遠遠大于微信裝機量領先于支付寶的程度。
當傳統企業觸網時,多半是擁有存量客戶的。這種情況下,為客戶提供訪問企業服務的工具,這一點其實傳統企業自己也能做到。而企業需要的服務,如技術能力、金融能力、物料供應鏈能力,這些“輪子”才是互聯網平臺型企業應該替傳統企業做好的事。
微信小程序今年的重點是搜索,是服務直達,讓用戶更便捷的找到商家提供的服務。這種連接的思路,本質上還是一種工具思維,即假定商家是能力完備的,只待用戶選用;而阿里的思路是以集團產品技術矩陣,提供商業基礎能力的技術、資源支持。
微信的工具能力對阿里的系統能力,應該說不是同一層面上的較量。比如租賃充電寶的時候,支付寶小程序調用芝麻信用可免押金,這種信用能力支撐,對于線下這種自帶流量的場景,是有意義的補充。
小程序成為toB切入點,是AT兩家各自的優勢決定的
說微信是騰訊的核心競爭力并不為過,在toB這一戰,微信小程序自然也被寄予厚望。應該說,微信小程序是騰訊當下做產業互聯網的唯一籌碼,因為,用孱弱的云服務和金融去正面剛阿里的相關業務,實在是勝算不大。
進一步說,騰訊還需要微信小程序來拉動自家的云服務、支付等業務。去年9月,騰訊突然關閉了以前的小程序調試方式,開始推云函數,希望改變小程序“業務跑在微信上,服務跑在阿里云上”的尷尬局面。至于小程序電商對于微信支付的拉動,也是微信喜聞樂見的,畢竟用戶如果光發紅包,對于微信是個沉重的財務負擔。
而阿里系的小程序最初僅出現在支付寶上,也是考慮到支付寶是阿里系裝機量和使用頻次綜合表現第一的產品。經過近兩年的打磨,支付寶小程序在服務商業場景、聚合低頻應用方面表現出色,但在金融、信用之外的支撐能力仍然不足。這次將其升級,開放阿里旗下所有商業能力作為支撐,也是為了發揮阿里的整體優勢。
企業如何選擇?
不差錢的商戶和企業自然是“我全都要”,進駐一切可以進駐的平臺。資源和精力有限的企業,如何進行選擇,還是要看兩家平臺的特點。
騰訊自不必說,其游戲收入在企業收入結構中高居榜首,常年超過四分之一。微信僅有的兩次利用開屏推廣業務,全都是給了小游戲(打飛機和跳一跳)。微信小程序的用戶心智定位,大致是小游戲為主、電商為輔,即社交、流量生意。
所以,如果企業的業務是游戲娛樂、電商賣貨,那么選擇微信是沒錯的;想去阿里平臺賣貨的話,選淘寶就是了。
當然,這里有個問題:微信是不會給流量的,推廣需要自己想辦法。雖說搜索也是一種流量分發,但用戶在微信上并沒養成搜索聊天記錄之外的搜索習慣。想搜小程序的時候,小程序處于搜索結果二級頁面的第七個頁簽,指望用戶從一堆亂七八糟的搜索結果中選擇你的產品,幾乎是不可能的。
觀察阿里小程序適合突破的領域,鑒于目前阿里系在“商品”和“線上”兩個環節的成就,小程序的重點場景顯然是“服務”和“線下”。如果你是這方面的商戶和企業,現在是時候接入阿里小程序了。我前段時間開車去北京南站接人,使用高德地圖導航,即將抵達目的地時,導航語音提示我該停車場用支付寶支付有優惠。這種基于位置和目的地的服務分發能力,正是阿里系能力的一個呈現。
所以,當騰訊阿里的toB爭奪戰打響的時候,小程序是必爭之地。甚至,號稱堅持去中心化的微信,年初也放出了要做官方流量分發的風。微信小程序目前數量其實已經太多了,大量的靜默產品,在分散用戶的注意力。一旦官方介入分發,必然引發新一輪的淘金者入局,只怕分發的流量無法滿足大家的期望值,最后踩踏之下,大多數開發者仍然是墊腳石。
當然,阿里若是從toB和線下的戰略高度來爭取開發者,也需要拿出更多的成功案例,讓大家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阿里提供的能力和支持是否是企業需要的,企業的產品、服務特點與阿里的目標是否契合,是下一步雙方互相選擇的關鍵。
<來源:判官>
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