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
毫無疑問,小程序創業已進入深水區。自去年1月小程序上線至今,大眾對小程序的看法,經歷了“期待-失望-驚喜”幾個階段。微信政策一貫“先緊后松”,相關能力釋放得差不多了,如今正悄然迎來一波監管和限制。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即便官方有諸多限制,微信本身的海量用戶、豐富場景,以及去年業已釋放的100多項新功能,也足夠創業者一一琢磨花樣了。本文試圖以一些明星小程序為例,歸納出微信生態里獲取和留存用戶的方法,簡稱《微信小程序·薅羊毛大法》。
補充微信功能,要做好官方上場競爭的準備
正如“手持彈幕”創始人羅宇所說,“小程序剛出來時,主要需求在于對微信自身功能的補充?!痹缙冢⑿判〕绦虻念^部玩家,主要是大型的電商、O2O公司。少數幾個獨立小程序開發者,多半瞄準微信欠缺的功能,做附件化的小工具。
“包你說”一類的紅包小程序,就是對微信紅包的補充。用戶領紅包不是動動手指就可以,還要參與挑戰,比如讀繞口令、拼圖等。對應的場景是整蠱、花式表白、聚會破冰等。
“憶年共享相冊”,滿足照片、視頻云存儲和共享的需求。這么簡單的一個功能,讓憶年搶得該領域的先發優勢,半年內完成三輪共數千萬元融資。
這類小程序創業的最大潛在競爭者,無疑就是微信官方了。畢竟,面對諸多需求,面對小程序的發展前景,即使堅持去中心化的微信也不會甘心只做裁判。
“給贊”剛拿到融資,騰訊就出了“微信贊賞碼”,分分鐘逼得給贊去做工具矩陣。前段時間騰訊又出了一個“群空間助手”,用戶可以基于群場景,發起投票、通知,上傳圖片、視頻等,憶年恐怕又要坐不住了。
還有一類小程序,不跟微信正面剛,而是側面出擊滿足某些需求。最典型的是表情包、頭像生成器,朋友圈海報制作器等等。
在微信這個半熟人社會里,人人都想對虛擬身份進行包裝。他們需要有趣的頭像和表情包,充實無聊的生活。也需要一鍵制作個性海報,展現“優秀”的自己——從網易“睡姿大比拼”等組裝式H5刷屏就能看出來。
至于前景,只是簡單羅列表情包,自然很容易被替代。如果可以更進一步,AI自動識別文字,精準匹配圖案并生成海報,壁壘就高很多。當下的小程序生態里,這兩類玩家都有。
微信渾身是寶,不妨多獲取幾個權限
目前,用戶想使用某個小程序,必須交出的權限是昵稱和頭像信息。對開發者來說,也只有獲取了這些公開信息,產品才算多了一個“注冊用戶”。
昵稱和頭像信息是有用的,比如在“拼多多”小程序,你可以看到和你拼團、幫你砍價的人,對產品的信任感會更強;在各種小游戲中,你可以和群好友比拼技能,更有動力繼續躺尸玩游戲。但是,作用也僅限于此了。
有些小程序就想獲取更多。和App一樣,獲取地理位置、讀取短信/電話信息、修改系統文件……每一個權限背后都指向某種利益,或明或暗。小程序開發者,也盡可能在微信非禁止(不一定許可)的范圍內,玩出更多花樣。
切中微信送禮場景的“禮物說”,一個細節的交互是自動獲取通訊錄地址。收到禮物的人無需填寫地址,這大大降低了用戶對隱私的警備性,以及對“收到禮物”這一事件的感知。當禮物送到家門時,他們的喜悅感是倍增的。
“SPC運動寶”是另一個案例。用戶的微信步數可以轉化成代幣,用以兌換商品甚至發工資。它的核心是獲取微信運動的數據,這個授權對用戶來說同樣幾乎無感。因為第一它不像手機號、地理位置一樣具有隱私性,第二少有人的微信步數為0,這意味著只要授權了就有獎勵,誘惑很大。
利用微信關系鏈:社交電商之春
當中心化電商無法覆蓋下沉用戶,不能滿足長尾需求,社交電商就誕生了。
雖然這一概念早已有之,但直到小程序出來才真正成為風口。當人們重新審視“社交電商”時,才發現早期的拍拍網、微店、淘客,都基于微信生態。據媒體報道,微信去年產生的交易額已達1萬億,其中3000億是跳轉到淘寶。雖然淘寶早在2013年就封殺了微信,但正是微信多年來養活了全國百萬淘客大軍。
天然與微信生態契合的小程序,可以說專為社交電商而生。一方面,小程序資本現在看得最多的項目就是社交電商;另一方面,各種裂變玩法已經變成可復制的基礎運營手段,用以支撐幾乎所有互聯網產品的拉新、留存活動。
一大波淘客小程序
基于微信關系鏈的社交電商玩法,總結下來基本上是三種:以“拼多多”為代表的B2C模式、以“享物說”為代表的C2C模式,和以LOOK電商、“好物滿倉”為代表的S2B2C模式。
“拼多多”的套路是拼團和砍價,跟微信一早就封殺的朋友圈集贊沒什么兩樣,只不過它是在微信群里瘋狂裂變。拼團玩法多樣,比如湊夠人頭低價買、一分錢獲得拼團資格等,前者幾年前的美團就已經在用了,后者小米商城前不久才試了一把;砍價也全是套路,人越多單次砍掉的價格越少,往往一個十幾塊的商品要砍上大幾十次,商家獲客成本低至幾毛錢。
“享物說”是對閑魚、轉轉等二手電商的挑戰。二手商品往往難以標準化,需要買賣雙方更多的信任。如果不是價格非常低廉,只在陌生的中心化電商上,二手貨很少賣得出去。而享物說把“小紅花”作為流通貨幣,交易更低價的小商品,覆蓋長尾需求,提高了交易效率。
游戲化設計:下一個紅利?
最后,談一下微信小程序里的游戲化設計。
“給贊”創始人鄧皆斌曾在公開演講中說,“開發小程序產品,要重點考慮兩件事:觸達力和游戲感。”如果說上述三點,討論的都是如何“多次讓小程序出現在微信場景中”,即所謂的“觸達力”,那么這一點,就要說“強調即時反饋和愉悅感的游戲”,如何變成一種小程序薅羊毛手段。
既然是“游戲化設計”,那我們就不舉小游戲的例子。
“機器倉庫”小程序,簡介是“一個多國語言詞典”,但實際上是信息機器人。在這個小程序中,用戶可以領養“單詞機器人”或“新聞簡報機器人”。領養成功后,對應的機器人會加你好友,并且每隔幾小時自動在朋友圈發布信息。
它的目的是讓用戶輕松地學習外語。當前微信訂閱號信息過載,朋友圈可能是唯一打開率高點的“寶地”,微信用戶平均好友200+,大多數人每天會從頭至尾刷完朋友圈。在這中間看到英文單詞或新聞,一定程度上能達到利用碎片化時間、輕松學習的目的。
如果說機器倉庫是變相的朋友圈分享,那么“Minbot” 就是模擬微信群聊了。這個聊天機器人會有固定的幾段對話,無論用戶怎么選擇,最后都會導向一個廣告信息。整個體驗,就像網易有道之類的沉浸式H5一樣。
這兩款小程序并不在大眾視野中。但這種游戲化設計,比起濫大街的模板消息、客服能力和強制分享,更有新意也更安全。畢竟觸發模板消息的條件苛刻,客服主動發消息已經被限制了,封殺強制分享的政策也正在醞釀中。
以上是關于“小程序如何薅微信羊毛”的幾點觀察。微信生態發展七年,新增了多少能力,養活了多少創業者,可以說遍地是金,只不過都藏在冰山下面。小程序撕開了其中一角,至于張口有多大,有賴于尋寶者——包括創業者、投資人,以及微信團隊共同的努力。
小程序從微信生態中長出,同時也在拓展微信生態的空間。如何成為“薅羊毛”高手,關鍵在于深刻理解微信在產品、場景、流量上的獨特之處。祝你“薅羊毛”愉快!
[來源:量子程序-量子說]
p0